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章 建文三剑客

    感谢“猫味樱桃汁”大佬的打赏。  祝您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  建文帝登基时已经二十一岁,并且还在朱元璋身边接受了六年的教导。  而且在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了《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  大明应天府  朱标听到这里有些疑惑。  “不对吧,照这样说允炆应该也是有些手段的,就算真如后辈所说削藩,朝堂重臣不在,四弟你又是怎么打赢的?”  “总不能是学光武帝天降流火吧?”  此言一出,所有人又把目光投向朱棣。  朱棣:“……”  ……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次年为建文元年。  六月,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共同参军国事。  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同时下诏行宽仁之政,赦免有罪之人,蠲免百姓拖欠的赋税。  建文元年春正月,朱允炆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修《明太祖实录》;  二月,追尊其父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尊其生母吕氏为皇太后,册妃马氏为皇后。  封其弟朱允熥为吴王,朱允熞衡王,朱允熙为徐王,立皇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  同时朱允炆还诏告天下,求贤访能,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赐给年老的百姓米肉絮帛等物资,令官府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  同时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赈罹灾贫民,蠲免赋税等。  又令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  ……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和朱标都是一脸问号。  “标儿,这不是挺正常的?”  “没啥问题呀,正常新君继位都是这样吧,便是你继位也会如此。”  “是啊,爹,这不挺像个明君的?”  “老四你到底怎么成功的?”  朱棣:“……”  你们别问我,我也想知道。  ————  【看着没什么问题吧,很像一个明君是吧?】  【确实很像明君,出问题的是另一个政策。】  【朱元璋走之前拉着朱允炆的手说:  允炆啊,咳咳咳,我们大明朝要坚持分封制不动摇,一定要坚持走封建主义道路。  朱允炆点头称是,扭头一看皇爷爷死了。  死了还玩什么分封?  我要削藩。】  ……  大明应天府  听到这里,朱家子孙仍然觉得没多大问题,早就有心理准备。大哥上位肯定会限制藩王权利,大哥儿子上位肯定会进一步削弱藩王权利,丝毫没有问题,谁当皇帝都会这么做。  就因为削藩老四就造反成功了?应该没这么简单吧。  ……  【当然,削藩不太准确,废藩或者杀藩更准确一点。】  ……  大明应天府  朱家子孙没想到这大侄儿这么狠。  废?杀?  这可捅了大家心窝子,大侄儿也太不是人了吧,爹刚走,就迫不及待动手了?  一群人凶狠的目光看着殿外抱着朱允炆的吕氏,要不是在大殿之上,怕是直接动手活撕了她们母子二人。  吕氏也是知道完蛋了……如果之前的事仅仅让允炆和皇位无缘,那废藩二字一出,母子二人现在能去凤阳守陵都是最好的结果,陛下盛怒之下怕是直接连命都没了。  朱元璋确实怒了,妹子儿子孙子都走自己前面了,结果这孩子上位就直接废藩?  咱辛辛苦苦不就是为了朱家儿孙满堂,不愁吃喝千秋万代吗?  咱未来怎么瞎了眼选了他?  而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还沉浸在自己死讯当中不可自拔。  “我去,老四熬死我了?”  “我去,我被毒杀了?”  “我去,那要是我不死这皇位是不是就是我的?”  ……  汉朝长安  “我去,这小子这么勇?”  “直接废藩,朕佩服他。”  汉武帝不禁肃然起敬,猛,太猛了。  ……  北宋汴梁  赵匡胤也是肃然起敬:“猛,太猛了,简直和吕布一样猛。”  “朕收回将军兵权都知道用迂回之策,收了兵权就要保人家富贵,这小子居然直接废藩,富贵都不给人家留,怪不得被造反。”  ……  【朱允炆还是太孙时候就想着削藩,朱元璋知道并且也是认同的。  毕竟诸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  朱元璋再重亲情也是知道最多一二代就会削藩。  朱元璋曾经对朱允炆说:“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  朱允炆反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朱元璋默然无法回答,便问他准备怎么削藩。  朱允炆的回答堪称完美: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说的多好,先和叔叔们讲道理,用礼法管束他们,不听话就削减封地,再不行就动人,最后实在不行就只有动兵。】  ……  大明应天府  周王朱橚瞧着还跪在地上吕氏冷嘲热讽。  “是啊,多完美的政策,多好的说辞。”  “你说对吧,嫂嫂?”  “我大哥如此仁善,也不知道随了谁?”  “他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他用德用礼,哪怕学宋太祖来一手杯酒释兵权,保我们富贵也成。  废藩,不准备让我们活下去了吗?”  朱元璋朱标也是没有理他们二人,只是沉默相对。  “爹(标儿)……”  “你说吧,标儿。”  “爹,咱觉得还是先照顾好雄英身体,实在不行起码也要把允熥培养好。”  朱元璋点头回道:“不止雄英还有你和你娘也是,你不出事也没这些问题。”  ……  【当然某种程度来说,朱允炆也是做到了他当年说的话。  礼是登基典礼,兵是即刻发兵。  反方向来说也是做到了,先动刀,最后打不过就和朱棣开始谈起礼法道德了。】  ……  【而按理来说,削藩应该先削弱势力最强的燕王,毕竟燕王镇守边疆,常年征战,在淮西勋贵大多被杀的情况,他的威望是比较高的。】  【说到这里,简单给朱元璋洗白一下。  他的藩王政策确实有不利的一面,但又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  知道你们想杠我,但是别杠。  教员说过:所有事物都有两面。  教员还说过:不要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  朱元璋:……洗白?朕又不黑。  【很多人抨击朱元璋的封藩王政策,尤其是对九大塞王的分封。  首先朱元璋对藩王是有监视的,藩王权利是有限的。  在藩王所在地有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这三人分别是当地的政务主管,监察主管,军事主管。  他们三人负责监视藩王,反过来他们三人也是被藩王节制。  毕竟朱元璋对官员从来没有信任,对儿子的信任肯定高于官员,但这个信任的前提是藩王不会造反来抢朱标和朱标后代的位置。  理论上讲藩王权利最大,可这取决于皇帝态度,遇到朱元璋那肯定宠儿子。  遇到朱允炆肯定是偏向官员。  而且若是在朱元璋时期或者朱允炆正常削藩的情况下。  朱棣要是想要动用北平军区造反,首先他要搞定当地都指挥使,然后还要越过五军府能够调动这些军队。  其次附近还有八大军区,你得确保自己能够打过附近八大军区或者结成同盟,不然凭啥大家都是朱元璋儿子,你想造反当皇帝,那我也想,干掉你我还少个竞争对手。】  【而分封诸王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按照朱元璋设想的情况发展下去,最多两三代就收回了藩王为数不多权利。  而且帝国政治军事中心在南京,北边已经沦陷了几百年,若是说燕云十六州,那整整从唐末经历宋朝元朝直到明朝建立才正式收回,已经过去了六百年时间。  那时候南北汉人都互相不承认对方,北方称南方为南人,南方称北方为北人或者干脆就是蛮夷。  其次蒙古还没彻底消灭,必须要有人驻守,只能派自己儿子去。  毕竟你要是派武将去,距离这么远,你必须要授予武将很大的权利。  你敢保证他们不会学赵匡胤陈桥兵变?  不会学石敬瑭直接割让燕云十六州当儿皇帝?  给儿子就不一样,儿子本身就是藩王,已经是最高了,再高就只有皇帝了,设置官员互相监督,又让几个儿子互相牵制。  最后哪怕真有一个儿子天命加身,一打八打赢了然后又打败朝廷军队登基称帝,那也没问题,天下还是老朱家天下。】  ……  大明应天府  朱标是知道父亲一些政策的含义的,被后辈说出来也是没什么好感慨的。  秦王朱樉就不一样,已经从自己被人毒死还痛失皇位的悲痛中清醒过来。  “爹,所以您是允许我们造反的是吧?”  “只要打赢了就可以当皇帝是不是?”  “哎……大哥,你按着我干啥,你放心,我绝对保证你后代的荣华富贵。”  朱标死死按住朱樉双手。  “爹,我按住他,您使劲打,打个残废就成。”  ……  【而为什么朱允炆不首先削威胁最大的朱棣,那就不得不提到三位朱元璋留给他的三位大臣。】  【第一位:齐泰,原名德,字尚礼。  其为官九年而无过失被朱元璋赐名“泰”,次年擢升兵部左侍郎,建文登基进位兵部尚书。  而且在史书里记载:太祖奇之。  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他是个奇才。】  【说句话题外话,九年没有任何过失,你要是说九个月我还信,九年……  嘿嘿,用一句老板KTV我的话来形容一下。  只有不做事的人才不会做错事。】  ……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喃喃自语。  “是啊,不做事就不会错。”  “做事才会错,有道理,可以理解。”  前排大臣听见,心中诽谤不已,能理解?  这下完蛋了,你这后辈是不是专门来害我们的?  做错事陛下会理解我们吗?只会大骂我们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现在更好,连不做错事都不行,不做错事说明我们没做事。  你个混蛋……王八蛋……瘪犊子  ……  【第二位:黄子澄,明朝洪武十八年进士第三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探花。】  【嗯,很正经的探花郎。】  “……???,这还能有不正经的?”这是有科举制的各朝代想法。  而没有科举制的各朝代想法: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这应该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但这探花之名又是何处来?为何还有正不正经之分?  【此人历任翰林院编修、修撰,伴读东宫,累官太常寺卿。  刚开始挺正常的,后面的一系列操作我都有点怀疑他是不是朱棣的卧底。】  ……  大明应天府  “爹,大哥,你们知道,我没这本事呀,不是我的卧底,我真没想过造大哥反。”  朱元璋听到现在,也是大概猜到这儿子为啥造反了,实在是朱允炆欺人太甚,不得已反之。  不过还是让老四对跪一会儿吧,谁让他之前大言不惭的说道:“要是造反就去跳秦淮河。”  咦,不对……  “老四,你个龟儿,咱入你娘。你敢戏弄你爹……”  马皇后:???  朱棣很是疑惑:“不是……爹,我又咋了?”  “你上次给咱发誓好像是说的要是你后代造反,你就跳秦淮河,好像没说要是你造反怎么办吧?”  “你是不是早就猜到是自己造反,和我玩文字游戏?”  朱棣:“……”  完了,解释不清了……  ……  大明洪武十八年  正在参加殿试的黄子澄有些傻眼了。  好消息:自己第三名,将来混得也不错。  坏消息:将来的自己蠢到一度被以为是卧底。  【第三位方孝孺,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此庄士,当老其才。”  有的人说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方孝孺品行端庄,应该物尽其用,一直把他用到老。  但我想应该是另外一种意思,这是个人才,但需要时间打磨,老了才能用。  而根据方孝孺所做的事,我觉得第二种说法反而才是正确。  当然仅代表个人意见。  这句话据记载是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说的,然后说完就把他送回家了。  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  建文登基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都要向他询问。  而朱棣谋士姚广孝曾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至于这句话到底是不是姚广孝说的,是有点存疑的。  姚广孝本人不仅嗜杀而且他学的是屠龙术,最看不上的就是儒家。  “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姚广孝出身在医学家庭,后来拜了一个道士为师,学习的是阴阳之术以及算学一类实用之学。  姚广孝晚年时,曾着写《道余录》,在这本书里面,他把宋朝三位大儒朱熹以及程颐、程颢兄弟二人批得体无完肤。  以至于就连《明史》中都说姚广孝这个人“颇毁先儒”。  而且朱棣起兵打的旗号是朝有奸臣,奉天靖难。  奸臣其中之一就是方孝孺,姚广孝除非傻了,不然不可能说出这话。  要是不杀方孝孺这个奸臣,那朱棣就是造反,没得洗。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段话是文官编史时候给自己脸上贴金。  毕竟《明史》属于官方史书,改史都不需要皇帝下令,文官自己就能够操作。  比如说某些事情可以忽略不计,某些事情可以多夸两句。  他们口口声声说学的是孔子春秋笔法。  可孔子微言大义,一字含褒贬之意,他们是一点没学。  明朝大多数文官的节操是很让人唾弃的。】  ……  东周  正在秦国军队护送之下前往咸阳的孔子,冷不惊又听到后辈提起儒家后人,叹了口气。  这儒家后来究竟是怎么了?  到底为什么会变成那样?  唉……  ……  而对于后辈所说没节操之事,正在训练新兵的崇祯皇帝是深有感触,别说那些多年为官的人了,自己岳父之前不过就是行医算命的,仅仅当了几年官,居然从家里抄出几十万现银还有价值数十万的珍宝匹缎。  呵,果然学太祖杀伐果断,一下子朕居然不缺钱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w9.cc。书荒网手机版:https://m.shw9.cc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