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5章 着名谣言大赏

    感谢“苏苏小月“至尊元神”“熊山道的冷厉”“银明君”“予你同行2015”“道友,贫道这厢有礼了”“元始天王”“喜欢侏獴的韦德龙”“爱离11”“爱吃梅子醋的炎星辰”“爱吃梅子醋的炎星辰”“东北的金大爷”“桑呐”的打赏。  诸位:我觉君非池之物,咫尺蛟龙云雨  ————  【建文四年六月中旬,燕军准备妥当,水师齐聚扬州港,朱棣在此举行誓师大会以及祭祀神灵。】  【现在,有请史书编辑者、野史创造者、不讲逻辑的江南文人们限时返场。】  ————  大明应天府  江南文官们的心已经彻底凉了,怎么还有我们的事?  怎么就和我们过不去了?  明明是后来的人做的,凭什么受苦受难的是我们?  我们也想活着啊!  我现在说我祖籍是北方的还来得及吗?  陛下,您看,我还有机会吗?  ————  【因为史料在这里又一次出现重大矛盾,并且逻辑不通。】  【接下来,请让我们跟着文人一方的记载来看一下他们笔下的靖难最后一战!】  【首先摘录一下文人写的史料原文。】  【清修《明史.恭闵帝》:  六月癸丑,盛庸率舟师败燕兵于浦子口,复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燕。  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战于高资港,败绩。  戊午,镇江守将童俊叛降燕。  庚申,燕兵至龙潭。  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  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  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  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  【现在给大家翻译成大白话:燕军从浦子口渡江,盛庸守着江边,朱棣过不去。  陈瑄投降,燕军二次渡江成功。  盛庸在高资港被打败。  镇江守将投降,燕军到达龙潭。  然后朱允炆再次派人求和,随后徐增寿被杀,朱橞和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南京城破。】  【清乾隆朝《四库全书.御批通鉴辑览》:  盛庸徐辉祖等败棣兵于浦子口,防高煦引番骑来援,殊死鬭(斗的繁体字),庸军退驻高资港。  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棣。  棣率兵自瓜洲渡江,庸败走镇江,守将童俊率众降。  棣进军龙潭…………方孝孺请坚守京城待四方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棣寻进兵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帝手剑斩之,橞景隆守金川门登城望见棣麾盖开门迎降,御史连楹叩马欲刺棣被杀。】  【这篇相对于上面又增加了一些剧情:盛庸和徐辉祖二人在浦子口打爆了朱棣的狗头,随后就莫名其妙的败退了,然后同样以朱橞、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南京城破作为结局。】  【清顺治年间《明史纪事本末》:  六月癸丑朔,燕王命都指挥吴庸集高邮、通、泰船于瓜州,命内官狗儿领都指挥华聚为前哨。  兵至浦子口,盛庸诸将逆战,败之。  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于是煦殊死战燕王率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  …………盛庸所驻海艘,列兵沿江上下二百里,皆大惊愕。  师渐近岸,庸等整众以御。  燕王麾诸将鼓噪先登,以精骑数百冲庸军,庸师溃,追奔数十里,庸单骑遁,余将士皆解甲降。  …………其守将童俊率众降。…………孝孺即班中执李景隆,请诛之,曰:“坏陛下事者,此贼也。”群臣邹公瑾等十八人,即殿前殴景隆几死请亟加诛,不听。  …………乃命谷王橞、安王楹分守都城门,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往龙潭,仍以割地讲和为辞,观虚实以待援兵。  …………方孝孺请坚守京城以待援,万一不利,车驾幸蜀,收集士马,以为后举。  齐泰奔广德州,黄子澄奔苏州逃难,且促征兵。  时王叔英在广德募兵,无应者。子澄欲航海征兵于外洋,不果。  …………癸亥,燕先锋将刘保、华聚哨至朝阳门外。  …………先是,左都督徐增寿谋应燕,御史魏公冕等请诛之,不听。至是,燕兵进屯金川门,…………责以大义,斩之。  时谷王橞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  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  【这篇加的情节就更多了:朱棣的狗头被打爆了,害怕了,想议和了。  但是恰好朱高煦带着精锐骑兵到了,朱棣大喜过望说道: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多努力啊。】  【很合理,朱高煦是老二,李世民也是老二。】  【就是不知道文人写这段时候有没有去李渊的皇陵前给他烧纸钱,交版权费?】  【随后两军交战,燕军小胜一场。】  【随后的记载基本和上面两篇等同。】  【按他们三本书对靖难的记载:朱棣一路败到南京城下,盛庸歼敌百万胜利转进浦子口。】  【某些时候我真的很怀疑建文帝和江南文人是集体穿越了,你就看看这个剧情,像,太像了。】  【同样也是朝廷一路大胜,某军一路败一直败到南京城下。】  【而且就这么巧,某人的御用文人也是江南的,都城也在南京。】  ————  【并且所谓的“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最早出自明朝正德辛未年进士姜清所写的《姜氏秘史》最后一卷:时战败,文庙欲还,适高煦帅兵至,文庙抚其背曰:“儿当再战,吾力疲矣,世子多疾,天下若定,以尔为太子。”于是高煦殊死战,竟败诸军。】  ————  明朝正德辛未年间公元1511年  因天幕出现,朱厚照便让诸学子一同观看天幕之后再考策论。  结果,惊喜,实在是太惊喜了。  朱厚照饶有兴致的打量着诸学子,却见一人满头大汗,连忙跪地请罪。  “哦,你便是姜清?”  “起来吧,始皇尚且不会因将来之事治罪他人,何况朕乎?”  姜清连忙谢恩,用衣袖轻轻擦去额头汗水。  朱厚照看着他的样子不由发笑,朕不仅不怪罪你,朕还要重用你。  你既然胆子这么大,那干脆来给朕扛帅旗好了。  什么?你扛不动?  没事,朕心地善良,就只砍你一人的脑壳,不会祸及你家人的。  ————  大唐不讲武德的武德年间  秦王府和太子府的众人鸦雀无声。  李世民满腹怨气:您可以不给,但不能承诺了要给又不给!  李建臣也满腹怨气:您凭什么拿我的位置当奖励许诺给老二?您经过我同意了吗?  二人直勾勾的盯着皇位之上的李渊。  “看朕干嘛?”  “朕脸上有花吗?”  “能怪朕吗?”  “还不是怪你太子不能打,怪你秦王太能打!”  “朕有错吗?”  “朕没错。”  李渊心里越发紧张,老二的功绩太大了,封无可封。  已经需要自己加上太子再加上齐王才能勉强压制住,结果你们现在不斗了?同仇敌忾起来了?  那朕怎么办?直接退位吗?  ————  大明北京  朱高煦停下手上动作,满带期望的看着朱棣。  结果迎接他的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  “怎么?”  “想学唐太宗?”  “你也不看看你的样子,你除了打仗会什么?”  “治国理政会吗?”  “收税会吗?”  “踏踏实实给你大哥当将军,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朱高煦不服气的辩解道。  “有什么难的?”  “咱拿着刀架在文官脖子上,他们会帮咱处理国政,帮咱收税。”  “凭啥我就只能当将军?”  朱棣一脚踢来。  “滚!”  朱高煦怒了。  “老头子,你还不如李渊!”  “我尖嘴猴腮,没有帝王之相。”  “这个位子我不争行了吧?”  “我去云南行了吧?”  “我就在云南为国守边直到老死,行了吧?”  迎接朱高煦的又是一记鞭腿。  “好啊。”  “你是想在云南招兵买马,等我和你大哥老死,然后好造瞻基的反吧?”  “别以为咱不知道你想啥!”  “你这点小九九全写在脸上了。”  朱高煦怒了,彻底发怒了,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最严重的抗议。  “哼!!!”  ————  【文人是真的毫无逻辑,不讲道理。】  【按照他们的逻辑:燕军从扬州向西推进,然后到达南京城西北方向的浦子口进行渡江作战。  随后盛庸带领大军渡江北上和燕军野战,并且野战打赢了朱棣。  随后朱棣被打没了心气,若不是朱高煦带着北方骑兵赶到,朱棣可能已经谈和了。】  【但按他们逻辑,朱高煦好像一开始就没有跟随朱棣南下。  朱高煦不是一直在朱棣下面被当成突击手使用吗?  燕军不全是北方骑兵吗?强调朱高煦带的是北方骑兵又是什么意思?  当然某一本记载的是北兵加番骑,好吧,姑且认为他们是写错了,应该是想强调朱高煦带的是投降朱棣的蒙古骑兵。】  【但既然燕军在浦子口渡江,按照逻辑燕军是不是想从南京西面破城而入?  盛庸在浦子口先是赢了一场随后又败了,陈瑄投降,所以燕军才能成功渡江。  那燕军是怎么在被打败的情况渡江回去?】  【随后盛庸退守镇江和高资港,战船绵延两百里。  燕军也是战船密布,随后两方在高资港大战,朱棣用精锐骑兵大败盛庸。  然后破镇江,再回头攻打南京。】  【盛庸不退守南京城,反而一口气跑到南京城东距离一百多里的高资港。  朱棣在浦子口(南京城西)放着近在咫尺的南京城不打,也跟着盛庸一路跑到高资港打盛庸?】  【燕军都上高地了,连两座门牙塔都没了,只需要点水晶就可以了,结果南军不守水晶,去守边路一塔?  燕军也不点水晶,非要去破边路一塔顺便杀人?】  【这是推塔游戏啊,什么时候改成杀人游戏了?】  【然后敌方出内鬼,打开东北面的金川门,随后朱棣破城?】  【江南文人是真的把史书当做演义来写,怎么爽怎么来。】  ————  【那么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  【心机之蛙一直摸你肚子!】  【高资之战港,朱棣还是一招鲜吃遍天,绕后但次次都能精准打赢。】  【少量精锐骑兵偷渡过河,捅菊花战术,直冲南军后方防线。  精锐都打不赢朱棣,更何况临时拉起来的壮丁,南军大败,盛庸单骑逃走,不知所踪。】  【水师眼睛都看傻了,大喊一句:陆军马鹿,天诛国贼,奉天靖难,尊燕讨奸!  随后水师全体投降。】  【随后又派人去劝降镇江,并且让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预防镇江守将负隅顽抗。  结果镇江守将一看陆军马鹿全跑了,海军马鹿都投降了,那我还打啥?  随即投降。】  【燕军从东面一路攻克高资港、镇江,随后进攻南京城。】  【陈瑄大概率是被火线提拔成为水师都督,专门用来背锅的,南京派他去浦子口统率残余的水师部队去和燕军拼命。】  【陈瑄表示:啊?我啊?】  【投燕一念起,顿觉天地宽!】  【爷不伺候了,你们百万大军连战连败,结果现在让我去挡住朱棣?你们在开玩笑吧?】  【陈瑄投降时候朱允炆能够动用的陆军、水师全都没了,陈瑄想挡也没办法挡,自己投不投降完全无关大局,有没有陈瑄投降朱棣都能够成功渡江,那陈瑄还不如投了,起码能活着。】  【而到此时,在胜利天平已经彻底倒向朱棣的时候,谷王和李景隆才打开金川门迎朱棣进城。】  【朱允炆、方孝孺等人为了守卫南京城,担心燕军利用城墙外的民居街道,将这些拆除做成攻城器具。  所以朱允炆抢先一步,我走你的路让你无路可走。  朱允炆派人把这些全拆了,驱赶百姓入城,结果操作不当引起大规模火灾。  天气燥热又不下雨,连续烧了好几天,南京城墙至少烧塌了两处。】  【建文朝廷此刻是天怒人怨,燕军进城就和喝水一样简单。】  【谷王、李景隆开门,燕军自金川门而入,不过走个过场而已。】  【并不是像某些人传的那样,李景隆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卧底,卧薪尝胆就等着这一刻。等个毛啊,他们开不开门,朱棣都能进南京城。】  【如果单纯用清朝修订的史书以及明中期的野史来看,朱棣从北平起兵开始就一路被南军暴打。】  【结果朱棣一路败到南京,而南军歼敌百万,胜利转进南京。】  ————  大明应天府  李文忠摇头苦笑,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徐达面露伤感之色,增寿死在燕王破城之前,辉祖又追随建文,我徐家自此虽是皇亲国戚,怕也是从此就没落了。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朱元璋心气稍缓。  “靖难终于是结束了。”  虽然肉都烂在锅里,但太丢人了,不是因为败了才丢人,而是因为这群该死的文人改史改的狗屁不通。上至尧舜禹,下至后世人,都看见了。  “唉,老四,你若是进南京,会如何对待你大哥的其他儿子?”  “又会如何对待朝堂诸臣?”  至于为何不提建文帝?新皇登基,前任皇帝还能好好的?期待这个不如做梦比较现实。  朱棣沉默片刻,望向父亲和大哥缓缓说道。  “只要侄儿不图谋造反,儿臣保他一世荣华富贵。”  “即便造反,儿臣也最多夺爵幽禁。”  “至于大臣,儿臣只知道斩草要除根。”  “要么踏踏实实跟着儿臣做事,要么就让他们为建文尽忠而死。”  “官员而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下从来不缺想做官的。”  朱元璋和朱标缓缓点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文臣武将除去已知肯定不会死的,皆是傻了眼。  我们还在啊!  燕王你都不避人了?当着我们面说要斩草除根?  ————  大明建文二年  济南城外正在挖掘壕沟引水的燕军部队突然看见城门大开,随即全军上马做好战斗准备。  数息过去,只见一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绣有孔雀图案,腰间束带的男人骑马而出。  “我是铁铉,我对燕王喊话!”  “燕王可否内修德政,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百姓安居乐业?”  “又可否外御异族,使天下百姓免受流离战乱之苦?”  “若可,我便携济南城而降,并为燕王殿下一路南下劝降诸城!”  “我就在这里,等燕王的回答,你们速速去通报!”  骑兵将领派人将铁铉团团围住,又派人快马加鞭去向燕王汇报。  铁铉不管身边杀气冲天的燕军骑兵。自顾自的望着天,微风不燥,阳光正好,真是一个好天气。  南京城内,李景隆召集诸将在青楼商议如何控制南京城。携南京城及建文帝而降,这可是大功一件,家族百年富贵在此险中求。  史称:青楼之谋亦称青楼之变。  《明史》:铁铉者,为天下苍生而降。  南京诸将者,为家族富贵而降。  ————  【终于,经过四年的战斗,朱棣终于彻底胜利,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大一统王朝造反成功的地方藩王。】  【目前史学家承认的大一统王朝只有:秦朝、两汉、新朝、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元朝、明朝、清朝。】  【其中新朝可以不提,毕竟一世而亡。】  【秦隋皆是二世而亡。】  【西晋其实很勉强,只有刚开国时候算得上大一统。】  【而武周很多时候是包括在唐朝里面的,毕竟武则天既是李治的小妈又是李治的妻子,实实在在的一家人。】  【而完全没提到的宋朝是因为争论太多,南宋是铁定不算大一统王朝的,而北宋时而被承认大一统,时而又不被承认,所以并没有列入。】  【华夏历史范围内,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皇帝的时期,无一例外都是大分裂时期,而宋朝和辽国两国国君都是皇帝,互相称呼南朝、北朝。  而且辽国疆域就包括了汉唐旧疆。  北宋疆域最大时一说280万平方公里,另一说320万平方公里。  但距离北宋一千一百多年前的秦朝疆域都有340万平方公里。  说难听点,北宋连战国七雄的地都没占全,怎么称为大一统王朝?】  【只能说是局部统一王朝。】  ————  北宋汴梁  赵匡胤无比愤怒,西晋那个样子都能叫大一统,我大宋居然只能叫局部统一?  合着大宋还不如西晋?  努力奋斗多年居然还没秦朝疆域大?该死的赵光义,都怪你!  即便如此赵匡胤还是没有动手打弟弟,别误会,不是因为爱。  而是因为赵光义身上实在是太臭了,满身都是吐出来的粪水混杂着隔夜饭,顺风臭十里。  ————  大秦咸阳  始皇虽然不太懂平方公里的计算方式,但大为震撼。  一千多年过去,还没朕现在疆域大?  闹着玩呢?  怪不得后辈动不动就拿宋朝当反面典型,这也实在是太弱了吧。  ————  大汉元朔元年  淮南王刘安看着面前的豆腐,越看越像自己造反失败被砍头时候时候脑子里流出来的脑花。  你这后辈介绍的那么清楚干吗?  孤当真就一点机会都没了呗?手下将士只怕是都以为孤是真的没有天命…………  ————  至于并不算大一统时期的各朝代藩王则是欣喜不已,后辈既然如此介绍,想必非大一统时期藩王造反成功的很多咯?  那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孤呢?  要不要改个封号,再改个名字?  孤也可以当燕王,孤也可名棣呀,图个吉利呗。  恭请燕王朱棣殿下为孤赐福。  ————  大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  宁王朱宸濠看了看身边面露苦色的将领,又看了看交头接耳的几万大军,一发狠,大声说道。  “我命由我不由天!”  “攻安庆、破南京,赏金银、赐土地、公侯万世、与国同休!”  想象中的一呼百应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仿佛还能听见前排士兵在议论自己是不是疯了……罢了……人心散了……没法带了。  “来人啊,把孤绑了,孤去陛下面前请罪。”  虽然声音很小,但数万大军仿佛顺风耳一样,都听见了,连忙单膝跪地。  “王爷圣明。”  朱宸濠是真的想投了,死也好,囚禁也好,不玩了。  但他不知道他的折磨才刚刚开始,朱厚照不接受他的投降,说他是诈降,并派遣王阳明手把手教他造反。  朱宸濠哭了……你要收拾江南文人,你自己收拾呗,凭啥拿我当棋子?让我来当这个坏人?  还有天理吗?  还有王法吗?  ————  大唐显庆二年  东都洛阳宫殿之内,李治与武则天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搏斗。  李治略胜一筹,掐着她的后脖颈,以一种怪异的姿势,将她死死的摁在了桌案之上。  李治听着后辈讲到小妈,体内洪荒之力直冲云霄,冷哼一声,趴在她身上。  “媚娘……”  “陛下……”  郎情妾意,好不美哉。  倒是苦了贞观年间的李世民。  李世民仿佛被重物敲击脑袋一般。  又似针尖刺入脑髓一般,瞬间头疼的难以忍受。  痛的李世民双眼直翻!  长孙皇后连忙呼唤太医,又站起身来为他按摩头部,还连连劝慰。  “陛下,理智一点。”  理智?李治?  还别说,劝慰的挺有效果,越来越疼了。  ————  大隋大兴城  已经改名为杨世民的李世民虽然还年少但也是犯了头疾。  也幸好年少,头疾并不严重,硬挺了一会便不疼了。  却不料杨坚及独孤皇后看见他头疼,心痛不已,急忙将太医全都叫过来守着。  至于他的父亲杨渊……额……以前叫李渊只能在杨坚的命令之下给杨世民做起了头部按摩。  杨渊欲哭无泪,明明我才是太子,他只是太孙而已,到底谁是谁的爹啊?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w9.cc。书荒网手机版:https://m.shw9.cc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