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第26章 穿越的单家桥?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6章 穿越的单家桥?

    感谢“喜欢鲫花的杨天干”“予你同行2015”“爱吃白菜炒鸡蛋的青祖”“灵丹阁的佐藤美穗”“道友,贫道这厢有礼了”“雪兔子momo”“桑呐”“喜欢链荚豆的芈家人”“爱吃老北京灌肠的安轩”“熊山道的冷厉”“墨竹修染”的打赏。  祝身体健康,父母安康,财源广进。  ————  【并且这封信里的彰义门,且不说到底是金元时期的彰义门?还是后来明代修的广宁门?】  【就说一个御河,这个就是大家熟知的如今京杭大运河中的南运河。】  【宋元时期包括明初叫:御河。】  【明清时期叫:卫河。】  【元朝时期御河指的是:通惠河到通州这一段,即便把北运河加上去也仅仅到天津。】  【平安大军都已经开始打德州了,又准备派兵向反方向赶往一百公里之外控制御河……】  【还不如编其实是徐凯去控制御河,好歹徐凯还近一点。】  【而且既然这段被控制了,朱棣的新附义勇军和缴获的粮食又是怎么通过此条路线的?】  ————  【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刚才提到的第一条:单家桥。】  【给大家摘录一下来自百科以及文献记载的单家桥。】  【明正统六年,单家桥始建,由单姓大户所建,为木桥。】  【明正德六年,五名妇女被匪徒抓住,路过单家桥时,为保住名节一同投河自尽,从此单家桥改名为“五节桥”】  【明崇祯初年,单家桥倒塌。】  【崇祯二年,筹资改修石桥。】  【崇祯六年,立修桥功德牌。崇祯十三年,石桥修成。】  【清顺治元年、二年,对桥进行修补。】  【1991年9月,发现崇祯六年的单桥建桥功德碑,并重修立于在单桥北端西侧。】  【现在告诉我,正统是谁的年号?】  【朱棣的曾孙朱祁镇。】  【正统五年,这座桥才开始修建,才有单家桥这个名字。】  【那请问,明太宗实录中的单家桥哪里来的?】  【明太宗实录是明实录其中一部分,成书于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宣德五年。】  【但皇帝驾崩,太子继位就要开始修实录,所以整个明实录其实是一直在修的。】  【而且其中发生了几件重大事故。】  【嘉靖十三年七月,明世宗下令修建皇史宬并将之前的各朝《实录》《宝训》重新工整抄写,到十五年,皇史宬建成,重抄的《实录》转藏于皇史宬。而原来藏于内府的《实录》,后来被大火焚毁,藏于皇史宬的《实录》遂成为唯一正本。】  【万历十六年二月,万历皇帝为了阅读方便,命大学士申时行“自太祖起,累朝《训》《录》都誊写装潢进览,有几部就进几部”。趁此机会,翰林院誊录官员和校对官员,开始转相抄录,各种传抄本才得以流传。  申时行认为“旧本简秩繁多,今宜并省,不拘卷数”,而且抄录时内府旧本已毁,皇史宬正本又不能随便翻阅,因此申时行只能照内阁的副本誊写。但此时的内阁副本已经“时有污损”。】  【万历二十四年三月乙亥“火发坤宁宫,延及乾清宫,一时俱尽”。导致了申时行抄本,全部被焚毁。  万历不得不下令重抄,此次誊录的负责人是大学士赵志皋,到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丙辰抄写完毕。】  ————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已经懂了,这简直是给了造史的人明目张胆造假的机会,谁能完完整整背下整个实录?  越到后面皇帝,实录字数越多,文人这里加几句,那里改几句、删几句,皇帝能知道吗?  更不用说还允许大臣私自抄录,文人不往里面掺杂私货,简直天理难容!  文臣突然松了口气,好险,这最早只能追溯到燕王曾孙那里去,算是一个好消息,不管与我们是否有关,起码没有证据。  坏消息:陛下杀人从来不需要证据。  ————  大唐贞观年间  李世民都有些无力吐槽了,古物造假尚且知道最重要的就是细节,这群文人写故事时候就一点逻辑都不讲了吗?  这么大的漏洞……我唐朝之后的文人不会也是这样编我的故事的吧?  比如后辈提到的挫宋,他们该不会武功不行,就在私德方面编排朕吧?  ————  【一座几十年之后的桥这么突兀的出现在朱棣的实录里,这用抄写错误来解释应该解释不过去吧?】  【而且不要用什么之前献县也有姓单的,人家万一之前修了桥,就叫单家桥怎么着的来解释!】  【献县单姓是朱棣登基并且迁都之后从浙江移民充实河北之后而来的。】  PS:网上有族谱,大家可以自己查。  【这个记录的离谱程度,相当于你突然看到史书记录八国联军是从西直门立交桥打进来的一样离谱。】  【朱棣可能不仅是风之子,还是能带领大军集体穿越的系统拥有者。】  【带着燕军和南军穿越到正统五年打了一仗,又穿越回来。】  ————  现在对于嘉靖朝的文官们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咱们这位爷对这应该不会有太重的处罚,毕竟太宗改为成祖,再把仁宗扔出太庙的事都能做的出来,指望他为成祖正名还不如指望他修仙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些。  坏消息:有个叫海瑞的准备弹劾他们。  而万历朝的文官却只有一个坏消息和更坏的消息。  坏消息:咱们这位爷说了不算,只能“垂帘听政”。  更坏的消息:说了算的叫张居正,本来他就强势,他肯定要借着这件事扫除异己。  永乐朝的实录编纂官杨士奇则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虽然我不太通兵事,但故事编的如此拙劣,至少我家往下数三代干不出来这么傻的事,毕竟有单家桥时候都是陛下的曾孙了,搞不好那时候我孙子都没了,也是曾孙。  但后世这些编实录的人,我一时间竟分不清他们究竟是想夸陛下还是损陛下……  说损吧,人家把陛下夸的如此睿智。  说夸吧,你们能不能去现场实际看一下,实在不行找张我们这时候的地图看看也行啊,你们该不会窝在家里纯靠想象写的吧?  ————  【心机之蛙一直摸你肚子。】  【名侦探拾柒上线。】  【有没有一种可能?文人是在造神,而这个神叫铁铉。】  【为什么不是统领大军的盛庸而是铁铉?】  【因为盛庸最后投降朱棣,即便他是在南京被攻破之后才投降。】  【但在文人看来,盛庸和李景隆一样就是投降了。】  【反观铁铉,不管实际战绩如何,铁铉坦然赴死。】  【而且别看铁铉领兵和朱棣作战,可人家正儿八经是文官,是自己人。】  【铁铉在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  【盛庸在洪武年间就是都指挥使,妥妥的武官,就不是一个派别的。】  【何况盛庸还投降了,这不把铁铉夸成文官标杆都对不起那群文人的笔。】  ————  大明建文四年  玩腻了鞭子的李景隆,突然又想到一种新奇玩法。  他命令士兵将不愿投降的文官上衣脱去,双手反绑按倒在地。  又从别处找来大红蜡烛点燃。  吱,吱,吱。  还叫来画师将此情此景描绘下来。  可真是颇有赵光义遗风。  ————  【济南是个战略位置,但并不是攻南京的必经之路,而且当时济南就一群残兵败将,并没有实力强大的军团逼得朱棣不得不去进攻。】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  【朱棣本人并没有去进攻济南,甚至朱棣和铁铉可能这辈子都没见过面。】  【毕竟从靖难起兵至此,朱棣有没有哪怕一次进攻易守难攻的城池?】  【即便取大宁也是用计加内应,怎么到了济南他就失了智,非要围攻三个月?】  【他是想看趵突泉吗?】  ————  大明北京  “老大,这趵突泉在济南吗?在哪里?”  大胖真的很想吐槽老爹,您看个话本记得那么清清楚楚……怎么这时候就忘了?  “爹,宋代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后来曾巩从《诗经·大雅·瞻卬》引:“觱沸槛泉,维其深矣。”给他改名为槛泉。”  “金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  “可能这时候也不知道到底是叫爆流泉还是趵突泉?”  “您想看的话,要不差人先去打探打探?”  朱棣只想给大胖两巴掌,朕问问你在哪里,你就告诉朕在哪里不就行?  还引经据典,你在显摆啥?  朕要不是看你体胖喘不上气,怕一拳打死你,你不知道要挨多少打。  嘭!  “爹,我没说话,你打我干啥?”汉王爷略带委屈的说道。  “爹打儿子不需要理由!”朱棣说的是那么的义正言辞,大义凛然!  ————  【而朱棣可是才刚刚在铧山大战一场,即便是大胜,也该有伤亡吧?  在他后面真定和沧州加起来最少有十万兵马,他这时候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德州的粮食人口运走,怎么用最小的损失安全退回北平!  即便要打济南,也应该是试探性一波进攻,感觉打不下来就立即撤退才对。  整整三个月……真定和沧州的十万精兵即便是慢悠悠的走来,这个时候都能把朱棣合围在济南城下。】  【当真为了编故事,逻辑都不讲了。】  ————  大明崇祯年间  朕虽然理不清这些弯弯绕绕,但朕知道文官不是啥好人,朕原以为阉党误国,只要诛灭阉党,重用文人便可国家大治,大明中兴,结果呢?  国内民乱四起,外有异族扣关,让他们捐军费,首辅居然给朕捐了三年俸禄,当时朕感动啊,国难思忠臣,他们果然都是忠臣啊,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可朕这一抄家,他家里居然有六十万现银,朕的国库都没有这么多。  还有那些藩王,一个比一个有钱,一个比一个土地多,他们但凡给百姓一口吃,大明岂会沦落至此?  他们能不能用脑子想想,大明没了,他们能有什么好结果吗?  不过没事,贪官污吏朕杀了,福王的土地朕都分给百姓了,听押送他回来的士卒说福王整天骂朕暴君,不尊长辈,违反皇明祖训,他要学成祖爷起兵靖难。  可朕把刀子放在他手里,架在朕的脖子上,让他砍了朕,他就可以立马登基称帝,朕连玉玺和龙袍都给他准备好了。  他居然不敢,朕手无缚鸡之力,身边仅有内侍一名,他都不敢动手,可真是废物。  还整天吵吵着要吃山珍海味,看在是长辈份上,朕还是心软了,答应他每日给他翡翠白玉汤和烧饼。  什么?这不是山珍海味?  这可是太祖钦定的山珍海味,人间美味,你居然说不好吃?你是不是不敬太祖?那朕只能送你去见太祖了。  朱常洵挺着大肚子艰难的把烧饼吞下去,冲着崇祯露出笑脸。  “陛下,好吃,真好吃,我爱吃!”  崇祯也是满意的露出笑容说道:“好吃就好,朕怕皇叔你吃不惯油腻,专门吩咐了给你放点盐就行,其他一概不用。”  “对了,皇叔,以后一日三餐你便吃这两样吧,没问题吧?”  “没问题,我太喜欢吃这两样了。”  “谢陛下恩典……”  朱常洵说着,眼神却瞥向崇祯身后的几位兵士。  几位兵士露出可惜的神色,刀都拔一半了,就等着福王说一句不爱吃。陛下可亲口允诺了,若是福王敢有半分不满,便将福王交给我等河南之人活剐了。  可惜,可惜,一个王爷怎么能如此怕死呢?  崇祯带着兵士慢步走出监牢,门口忽的停下脚步。  “定国,你等几人有话便说吧。”  看着几人欲言又止的模样,崇祯笑了笑。  “无妨,朕当初筹建新军时候便与你等说过,这次即便大明还是要亡,也要亡在一个能让你等有饭可吃有地可种的人手里,朕拼着祖宗基业不要,也要把这群贪官污吏送到地狱里,还要把异族挡在关外。”  “你等连和我一起死都不怕,怎么连说句话都不敢?”  为首的精壮汉子有些不忿的说道。  “陛下,俺们就是觉得您还不够狠,对福王太好了,俺们村里若是有草根树皮吃都算好的,有的只能吃观音土被活活胀死,就该让福王吃吃草根树皮!”  崇祯无奈苦笑,缓缓摇头。  “定国,让福王吃草根树皮很容易,可要让你们村的人家家户户每日都能吃上白菜豆腐汤和烧饼很难。”  “可朕想试试看能不能让天下的百姓家家户户都有一碗白菜汤和烧饼足以果腹。”  “你们愿意和朕一起去实现吗?”  三人皆是行起了由崇祯新定的新式军礼,右手成拳,掌心向内,紧靠心脏位置。  “愿为陛下效死,愿为大明效死,愿为天下百姓效死!”  ————  【而事实很可能仅有一支小规模的燕军到济南城下或劝降或试探性进攻,结果失败了。随后掘开了济水南岸的堤坝围济南,随后在北岸监控。】  【注意,有的说是大清河,还有的说是黄河。】  【大清河还则罢了,勉强可以解释。】  【但说黄河的,这种直接可以认定是清朝后期文人写的,因为黄河在明初是南下夺淮河而入东海,黄河河道在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时期,是不走济南那条线的,直到清咸丰年间才改走济南附近那条线而入渤海。】  ————  大明应天府  文臣已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了。  编书信结果写了个不存在的单家桥还则罢了,好歹两三代之后就有了,编黄河的是怎么想的啊……  真就随便编?还好不是我朝文人,实在是太侮辱人的智力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w9.cc。书荒网手机版:https://m.shw9.cc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