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第7章 岷湘二王——为“喜欢链荚豆的芈家人”大佬加更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章 岷湘二王——为“喜欢链荚豆的芈家人”大佬加更

    PS:加更,加更,加更。  【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应该先讲湘王,可既然前面把四大恶人都说了,那先说小混账——岷王朱楩。  他出生于洪武十二年,是朱元璋第十八子。  洪武二十四年,朱楩被封为岷王,藩地岷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岷县。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洪武二十八年即将离京就藩时,朱元璋又将朱楩改封到了云南。  很多人说朱元璋安排他去云南的目的是和当时镇守云南的沐春互相牵制。  沐春也就是沐英的儿子。  关于这点我们不做深究。  主要讲讲朱楩做的事。  当然他做的事和前几位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鱼肉乡里,搜刮治下军民。  嗯,很像电视剧里面演的二世主。  建文元年八月,受西平侯沐晟控告而被罢免为庶人,改居漳州。  朱棣登基复王爵,结果不尊王法,“擅收诸司印信,杀戮吏民”,被朱棣再次罢免。  过段时间朱棣又为他复爵,希望他能改变。  但是其习性不改,于永乐六年第三次被罢免,削去护卫。  洪熙元年,被移居武冈,住在州府的公寓中。很久以后,才允重建自己的王府。  景泰元年三月二十九日薨,在位六十年,寿七十二。谥曰岷庄王。  而他有一位很着名的后人,当然说出来就不能播了,大家自己查。】  ……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已经对儿子做的混账有些免疫了,何况这人和之前比起都是小巫见大巫了……已经习惯了。  不过这孩子挺能活,七十二岁,转眼向朱标望去。  却见朱标又在喃喃自语。  “七十二?”  “凭啥那么能活?”  “十三弟也差不多七十多。”  “真的就祸害活千年?”  朱元璋连忙发声打断。  “标儿,你别瞎想,你还真准备去做个祸害?”  朱标:…………爹你是不是觉得我像傻子?傻子才放着好人不做要去做祸害。  【把时间线往前两个月,湘王朱柏。  他应该是这几个里面相对无辜的一个。  查遍史料我只找到朱允炆逮捕他的罪名是:伪造宝钞,擅虐杀人。  至于到底是真的还是随便找的罪名这个我并不能确定。  据朱柏的墓志铭记载“自太祖宾天,哭踊几绝因忽忽内伤,有弃人间意”。  这意思就是说朱柏这时候就已经有了自杀殉父的想法。  但是墓志铭这个东西,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负责捉拿他的还是李景隆。  但是吧,这方法和之前不太一样。  军队把兵器藏在装满木材堆的车子里面伪装成商队,抵达荆州后出其不意的包围了朱柏的府邸。  按理说之前最严重也就是夺爵除国,贬为庶人,要么流放,要么囚禁在南京。  朱柏都被包围了,认命也就罢了。  可他是个铁血男儿。  仰天叹道:“唉!我观前代大臣,遇到昏暴之朝而下狱,往往多自尽而亡。身为太祖之子,父皇逝世,我既不能探望病情,亦不能参与葬礼,抱憾沉痛,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乐趣呢!今日又将受辱于奴仆之辈吗?我岂能如此苟且求生!”  说罢痛哭不止,在与家人饮酒诀别后,朱柏随即亲手放火焚其宫室妃妾,并穿戴好亲王的衣冠,手执弓箭骑着白马跃入火中自尽,阖宫皆从朱柏而死。  当然关于他还有某些史料记载:当时朱棣在积极准备反叛,遣使联络朱柏,邀约共同起兵反抗朝廷,遭到朱柏拒绝。】  【根据现存史料分析,如果朱棣真的这样做,朱柏应该也是会拒绝的。  朱柏非常喜欢读书,常常读书至半夜,还专门设立“景元阁”招纳贤才来整理、编纂图书。  他善于书画诗词,尤其精通书法,朱元璋每次有诗作发表,就会让朱柏来写。  朱元璋在分封诸王准备就藩到封国时,曾赐给每名皇子一条玉带配戴在身上,朱元璋命诸王转身,让他看看腰带后方的装饰品。  诸王都转身背对皇父,唯独朱柏将腰带转过来给父亲查看。  朱元璋问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朱柏回答说:“君父不可背也!”  弓马也很娴熟,且好谈军事,堪称文武双全。  他膂力过人,弓矢刀槊运用自如,骑马飞快,有豪侠之气。  同时他又喜欢道家之言,自号“紫虚子”。  就藩之后还曾亲自率兵平定降兵叛乱。】  ……  大明应天府  现年九岁的朱柏躬身行礼,向跪在地上的吕氏发问。  “我未曾有反意,嫂嫂何故教侄儿如此辱我?”  “便是要捉拿于我,堂堂正正即可,何必如此做派?”  吕氏知道死定了……  如此牙尖嘴利,这是九岁孩子能说的出的话?  怎么就成我教的了?  朱元璋看着自己宠爱的孩子死的如此惨烈,泪水仿佛都要滴落下来。  不过这是朝堂,怎能在朝臣面前做小女儿姿态。  “唉,吕氏,起来吧,你们母子二人便去凤阳守祖陵吧,终生不可返,即刻出发。”  “谢父皇恩典……”  待到吕氏退出大殿,又把朱标叫到身边,小声吩咐道。  “标儿,若是这次你还是早逝,爹只有让吕氏二人给你殉葬。”  “若是你这次能活到继位,但雄英早逝,二人杀,吕氏灭族,吕氏门生故旧皆杀。  你切记不可菩萨心肠,须行那金刚手段。”  朱标没有回话,只是默默点了点头。  【而朱允炆的削藩手段是有大问题的。  好听点叫做雷厉风行,不好听只能说既无计划,又缺乏妥善的善后处理。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元璋刚走三个月不到朱允炆就迫不及待先削周王,将他流放云南。  随后建文元年四月,一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  当然也可以说他很孝顺。】  朱元璋:???孝顺  朱标:???  【毕竟朱元璋没废除殉葬制度,朱允炆怕殉葬的人档次太低,又怕爷爷太过想念子孙,所以亲自送皇亲下去陪朱元璋。】  【啊,简直太孝顺了。】  【突然让我想起商朝的人祭也是这样,地位越高显得越对祖宗尊敬,甚至商国君王本家宗室贵族才是最好祭品。】  【对于朱元璋,至少在人殉制度上我是想吐他口水的。  虽然这个制度不是因他而起,秦汉以后逐渐式微,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很少有人殉葬。到了辽代,人殉之风才死灰复燃。  可他再造华夏有万世之功,明明知道这个风俗是错的,不但不加以禁止反而大力提倡。】  【说个冷笑话,连清朝康熙都知道下令禁止人殉,朱元璋没有。】  【至于为什么不提大明战神朱祁镇下令禁止人殉。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儿子朱见深自己做的决定,放到自己爹身上贴贴金。  毕竟朱祁镇废除殉葬之前先把朱祁钰留下的一大批后宫妃嫔全部殉葬。  没听错,是全部。】  ……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急火攻心,破口大骂。  “啊,呸,还吐我口水。”  “你这后辈什么都不懂,我为什么殉葬?”  “是我老朱喜欢吗?”  “是我老朱下去需要人照顾吗?”  “明明是前元女主乱政导致社稷倾覆,百姓民不聊生,朕不得已而为之。”  “那汉武帝去母留子你怎么不骂?”  “姬周直接规定诸侯殉葬人数,你怎么不骂?”  “凭啥就说咱老朱?”  “啊,呸,混蛋,刁民。”  ……  大明景泰三年  朱祁钰听着后辈说的每句话,不禁自嘲。  真是朕的好哥哥,看来是趁机复位了。  对朕真好,后宫妃嫔全都殉葬。  看来朕和见济结果都不好。  朝臣不准朕改太子,太后不准朕改。  凭什么,你都和徽钦二宗一样沦为笑话,他们居然还拥你继位。  朱祁镇,你死定了,朕说的,太祖太宗来也没用。  ……  清康熙年间  凭啥说道朕就是“连”???  你这后辈什么意思?朕很差吗?  ……  秦始皇、汉文帝、唐太宗:虽三朝都未强制人殉,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遗诏,令放无子的妃嫔宫女出宫。  但并未形成定制,三位君王均派遣人手将不可人殉录入法律,违者车裂,夷族。  ……  【话题扯远了,说回建文削藩。  削藩主要对象——燕王朱棣。  对朱棣的削弱很早就开始了。  首先是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朝廷一面对周王和世子本人进行严刑拷打,一面让燕王朱棣来议定其罪。  出自《明太宗实录卷一》:初周王被执,果敕上(这里指的是朱棣)议其罪。时上居丧守制,忧悒成疾,见敕惴惴不知所为。  弟弟是亲弟弟,可自己性命也很重要,朱棣在给朝廷上书中“正义凛然”,处处搬出太祖《皇明祖训》说事。  《明太宗实录卷一》记载原文:  若周王橚所为,形迹暧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着,祖训具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  【既然朱棣不上套,那就准备动兵。  第一步先解除护卫。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记载:  复召齐泰问曰:“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泰对曰:“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从之。  解除朱棣护卫的武装,以“备边”为由,将燕山三护卫官军调往开平,断了他们和北平城内的联系。  第二步接管北平军政。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  对燕王的不信任到了极致。  布政使,都指挥使本来就是朱元璋安排在藩国监视藩王的,朱允炆都不放心,一定要换上自己人。】  第三步调动大军对北平形成合围。  命都督宋忠屯兵三万驻开平,又派耿炳文之子耿瓛在山海关练兵,徐凯在临清练兵,又调北平、永清二卫驻扎在彰德、顺德。】  【宋忠是朱元璋的老部下。  最开始为锦衣卫指挥使,后来被佥都御史刘观所劾,调任凤阳中卫指挥使。  洪武三十年,以宋忠为参将,跟随将军杨文征讨西南少数民族,班师回朝后,复官为锦衣卫。】  【徐凯出身四川都司,长期在四川一带平定叛乱,不但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燕王之间也并无交集。  临清位于北平之南,是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枢纽。】  【耿瓛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的儿子,他的夫人是朱标的长女江都公主。  山海关位于北平之东,是连接辽东和北平的门户。】  【换句话说,三路大军的指挥都是建文帝的亲信,朝廷灭燕已经是“箭在弦上”。】  【咦,灭燕,突然又想起始皇灭燕,始皇和荆轲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嬴政:……朕本来就不准备打刘邦嘴巴子,就凭你这句话……朕保证不打死他。  燕国:我们总共出场两次,都是被灭,你能不能不提了?  【随后针对朱棣也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齐、代、湘三王被废。  齐王朱榑,曾随朱棣出塞,一旦其在青州起兵,朝廷大军将腹背受敌。  大同的代王朱桂,与朱棣同为中山武宁王徐达女婿,大同在北平以西,是朝廷三路大军的唯一缺口。  湘王朱柏地处荆州,掌控长江天险,朝廷怕他协助朱棣偷袭南京。  所以三王先后被废,至于地处云南,和燕王八竿子打不着的岷王朱楩突然被免,  是因为和当时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有矛盾,朝廷为了争取沐家的支持,所以废岷王。  事实上云南军队此后一直都是朝廷的出征的主力军。】  【由此对朱棣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而且燕王府长史葛诚也成为了建文帝的内应。  外有百万大军,内有卧底监视。】  【朱棣有什么?八百护卫而已。】  【小小朱棣,可笑可笑。】  【我建文大帝,飞龙骑脸,怎么可能输?】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  大明应天府  朱标是真的惊呆了,原本以为四弟是动用父皇给他的2263名金吾卫,又勾结藩地官员夺下北平。  结果,居然只有八百,官员也全是朝廷的人。  当年韩信围困项羽大概也就这阵势了吧。  允炆怎么输的?  “啊,老四,你到底怎么赢的?”  “不是……大哥,我不知道啊……”  朱棣虽然面露疑惑,不过心里却是笑开了花。  不愧是我,将来的我很牛掰啊……  哇哈哈……看这情况,我应该是不用死了,不过爹该不会为了防我以后造反直接把我囚禁在南京吧?  不要啊,我真的不会造大哥反。  我只想打仗呀。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w9.cc。书荒网手机版:https://m.shw9.cc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